1979年名古屋决议让我国得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全运会当时设在奥运会前一年,旨在为奥运会练兵。但后来发现,各省过于重视全运会,导致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提前调整到了全运会,而一年后的奥运会反而竞技状态开始走下坡路。
1987年全运会,我国健儿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这让外界对1988年汉城奥运会充满期待。结果,中国体育代表团仅拿五块金牌,史称“兵败汉城”。在总结失利教训时,除了归因于前苏联、前东德等奥运强国参赛外,全运会放在奥运前一年举办也成为失利原因之一。
于是,国家体委决定,全运会要调整到上一届奥运会结束后的次年,也是新一个四年奥运周期的第一个年头。如此一来,运动员在征战奥运会后还能发挥余热,争夺全运会冠军,同时,在新的奥运周期中,全运会还能不断涌现新人,成为国家队考察各省潜力股的渠道。
为调整全运会的比赛周期,同时鉴于1990年要举办北京亚运会,于是1987年全运会结束后,全运会没有在四年后的1991年举办,而是推迟到1993年举办。这一年份设置办法一直持续到如今。
2020年东京奥运会决定推迟一年举办后,最初十四运也传出了考虑改期的传闻,但后来鉴于2022年有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所以只能让全运会和奥运会“背靠背”举办。很多奥运选手担心连轴转会导致伤病增加,更何况从日本回国后还要隔离21天,期间训练并不系统,容易影响成绩,比如,奥运蹦床冠军朱雪莹在预赛中就出现离奇失误直接无缘决赛阶段。
好在,很多集体项目从中受益匪浅,因为体育总局允许国家队直接获得全运会决赛阶段的参赛资格,而当国家队对上缺兵少将的省队(主力均已被抽调到国家队)时,轻取比赛是最常见的场景,中国女篮的狂胜已证明了这一点。
在回顾了自1959年首届全运会至今的历史后,你会发现,全运会并不单单只是一届全国比赛这么简单,其蕴含了丰厚的政治、文化、经济内涵。比如,首届全运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动员当时的竞技状态并不能达到世界水准,但国家看重的是选手所表达出的精神面貌和全民参与体育的热情以及在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文化自信。1965年二运会的口号是“敢于胜利,善于斗争”,其时代背景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