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心能力不断提升。 赛事引领、产业集聚和平台辐射等核心能力有所增强。竞赛表演业等体育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业态。“十三五”时期,全市共举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696项。体育产业集聚发展效应初步显现,入选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2个、首批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4个、全国体育服务综合体典型案例3个,评定首批市级体育产业集聚区3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国家级体育用品展会——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连续四届在上海举办。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体育资源交易平台。
4.改革创新深入推进。 出台《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体教结合、体养结合、体医结合、体旅结合等取得显著成效。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举办模式不断创新,吸引广大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极大激发体育市场的活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稳步推进,仙霞网球中心运营管理权进行市场化公开招募,为体育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积累宝贵经验。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更加紧密。
(二)机遇与挑战
国家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87万亿元,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从“吃穿用”到“住行学”,再到“体文旅”,市民消费习惯、方式、量级等方面都将发生诸多新变化。科技加快赋能体育产业,线上赛事、智慧场馆、智能装备、数字流媒体等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新空间,“体育+”和“+体育”的融合业态为体育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教育与培训、体育场地与设施管理等业态带来较大影响。从宏观上看,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体育要素市场基础较薄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健身设施保障机制有待加强,体育场馆、体育人才、体育版权等体育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产业主体不够丰富,骨干体育企业的竞争力有待提升。体育消费结构仍需改善,中低端体育消费激发不够,高端体育消费存在外流。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还不健全,体育产业相关管理标准滞后于其发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等领域仍有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