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时的人看来,德国队打进的这一球,就像艾弗森在“季后赛15胜1负”的湖人手里抢走的一场胜利一样。
印度曲棍球队的统治局面一路持续到二战结束。二战和民族独立运动并没有浇灭印度人打曲棍球的热情,反而在新政权和新发展的刺激下,延续了二三十年代的统治力。1948年,印度人再次触发“总决赛暴揍东道主”的被动技能——这回揍的还是刚被他们赶走的“英国佬”。
以及——又一次,印度人打完整个奥运会,只丢了一个球。
就像中国一样,在当时的印度,曲棍球金牌就像整个民族的强心针,更何况是在英国诞生、在欧陆兴起的职业团体项目上,将这种超绝统治力绵延了20余年。对当时的印度人来说,以昌德为代表的曲棍球队员们就是印度的国家英雄。他被称为“曲棍球的魔术师”(据称这个绰号的来源是希特勒给的),并在1956年被授予了第三级公民荣誉奖。
但,印度曲棍球梦之队的连胜之旅,却被他们最不想见到的对手拦腰斩断。
1960年罗马奥运会,印度人已经连续六次拿到奥运金牌,统治了这项运动足足32年。但他们并不满足,继续在小组赛大开杀戒,三场比赛只丢一球进入淘汰赛,在连续击败澳大利亚和英国这两个英联邦大佬之后,印度人在总决赛的对手是——巴基斯坦。
当时的巴基斯坦刚刚和印度分家4年,得益于曲棍球在南亚地区雄厚的群众基础,就在建国初年,巴基斯坦就杀入了奥运会决赛(同样是小组赛只丢一球,同样在淘汰赛踩着英国的脸打进决赛),但当时的他们被印度击败,只收获一枚银牌。
而4年后,艾哈迈德-邦达打进全场唯一的一粒进球。矢志复仇的巴基斯坦在终于在赛场上击败了印度,顺便打破了印度“连续30场奥运会不败”的金身。体育是战争的延续,两场印巴战争都不了了之,建国初年又被印度的曲棍球棒敲了一脑袋,如今终于一雪前耻,巴基斯坦人彻夜狂欢,而印度人则沮丧得像打了败仗一样。
在2007年的曲棍球主题电影《加油印度!》中,开场的男主角就在世界杯半决赛对阵巴基斯坦队,他在关键时刻射失罚球,导致队伍被宿敌淘汰。他因此被印度人讥笑为胆怯者、叛徒,痛苦地离开了出生地,与母亲一道,前往国外生活。
祸不单行,1962年的印度又在亚运会输给了巴基斯坦,亚运会结束两个月后,印度又挑起了与我国的边境冲突,结果被一通暴打(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想通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体育和政治、军事上的溃败,让以此为傲的印度元气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