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科技紧密结合的赛车界更是反客为主,直接逆转了体育赛事“看天行事”的命运。
在历史赛道气象模型、移动探测雷达等的帮助下,F1在每站比赛前都会为各车队提供精细化的天气数据,辅助车队制定进站、换胎策略,成为职业赛事与气象科技融合的标杆。遇到雨天,各车队工程师会为车手传达精准的天气细节:例如降雨何时到来、何时离开、雨量等。
2006年F1中国大奖赛,“车王”舒马赫便为中国车迷上演了一场荡气回肠的雨战。他从比赛中程发力,在“上赛道”一号弯对刚出站的费斯切拉发起强势进攻,随后一举超越阿隆索,赢得职业生涯第91个分站冠军。
此外在逐渐电气化的赛车界,科技也正在帮助赛事和车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雪崩、暴风雪等极端天气令滑雪、登山等极限运动自诞生起就对天气预测服务产生了高依赖、高需求度。职业滑雪赛事是体育界对气象条件要求最苛刻的比赛项目之一,赛场能见度直接影响滑手和裁判的视线,雪温、雪质则会影响选手雪板打蜡的种类和多少,雪量则决定比赛能否进行。
举例来说,滑雪比赛遇到雪、雾、强回暖(雪温>0℃)时通常会临时暂停比赛、调整赛程甚至取消比赛。跳台滑雪比赛要求瞬时风速小于3米/秒、无横风。高影响天气下,技术保障与安全教育、应急预案缺一不可,甚至于“天气预报与赛场实况才是真正的发令枪”。
而在国内冰雪场地及人口激增的大背景下,户外行业相关气象保障也呈紧缺态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我国现有冰雪运动场地1888个,其中滑雪场地已增长至701个。《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预计2020-2021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次约为2.3亿,冰雪休闲旅游收入超过3900亿元。当冰雪旅游红利惠及更多中老年人、青少年等,冰雪运动场地安全对气象条件的要求便上升到更高层级。
在1972年的因布鲁斯克冬奥会曾经因为降雪量过少,不得不出动军队和数百辆汽车从意大利边界的布伦纳山运雪来建造滑雪赛道。今非昔比,在科技的加持下,国内滑雪场已广泛采用人工造雪系统,雪场积雪为压雪机压实的软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