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不挂科的大学生活不完整”,但挂科一时爽,补考悔断肠,更何况挂科与学分直接挂钩,而学分则与毕业证直接挂钩。挂了一科,就像安全网破了一个洞,虽然概率不大,但你还是有可能一脚踩空,把毕业证变成肄业证。
但好在大学并不希望你挂科,于是除了补考、清考之外,大学还推出了各种“证书换学分”的福利制度。这种制度在国外早已有之,如SYB(大学生创业培训)证书就可以换不少大学的学分,而在国内一些院校,驾照、英语四六级证书、专业证书,甚至结婚证都能换一定的学分(平心而论,结婚证换学分的确可以算是个鼓励生育的手段,就是不知道同级别的离婚证是不是也可以加分……)
除了这些专业、技能和人生证书,还有一种方式能补上你的成绩和学分——拿到大赛奖牌。
的确有很多学校允许学生用国家或省市级的比赛名次来补学分,但西南大学,这座以柑桔、家蚕研究为代表的农林和人文社科类院校,却把“奥运会奖牌”列入了成绩单。
也就是说,如果你在西南大学就读,那只要你去奥运会、世锦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之类的大型赛事上打进前几名,你就能给某一门课换取75到85不等的分数。
嗯,哪里挂科换哪里,把自己练成奥运冠军,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学习。
当然,具体的规则没有这么简单粗暴。在西南大学下发的文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军训和军事理论课、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设计等课程都是不能用奖牌替换的(可以回想一下,大学生涯的课程排除掉这几项之后,还剩下多少)。 而那些能替换的课程,期末总成绩也不能低于45分,如果你的平时分+考试分低到了这种“授课老师无从下手”的程度,那就算奥运金牌也是神仙难救。
另一方面,每学期可替换的学分也是有限的,高水平运动队——也就是学校特招的体育选手——每学期最多补6学分,而其他的学生运动员最多补4学分。
除了限定学分,西南大学还限定了奖励记分的课程数量。按照规定,市级比赛最多能申请2门课程“以奖换分”,而且针对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设立了不同的参赛标准:参赛队伍(或选手)数量不小于4,运动员才能换分,换言之,必须形成足够的竞争环境,否则两人竞技,第二名是倒数第一,就失去了意义。
而到国家级和世界级赛事,运动员的天地就一下子宽阔了起来——他们最多可以换六门课程(当然一共也只有6学分),相应的,参赛队伍(或选手)的数量也增加到了7队(人)。